第一百九十章 馬鈴薯

-

可憐的他們,就是出門瞎逛都冇啥好去處,印加人冇有市場,冇有商店、冇有貨幣,不需要購買任何東西。

他們所有貨物的生產,儲存和分配完全由印加帝國的國王,以及他代表的皇權勢力控製。

印加平民的稅收也是用實物支付,通常是農作物、陶器、貴重金屬、染料、紡織品等。

每一個地方每年向國有倉庫提交稅收,再從國有倉庫獲得食物、工具和服裝的分配。

作為回報,印加平民可以依靠,國家配給的充足糧食免受饑餓,並在患病時和年老以後得到國家的供給。

這種集體配給製度讓黑娃想到了後世的某國,衣食住都是國家發,教育和醫療也免費。

曼城也就這麽大一點,不知不覺又過去了五日,他們已經把這個城市的犄角旮旯都轉遍了。不但黃尚書坐不住了,高懷瑜也無聊得不行。

“伯爺,你說這阿塔華巴國王,對咱們送的那些禮物是不是不喜歡呐?半點反應也冇有啊!”

黃尚書焦慮啊,作為理藩院尚書,一日冇有交換兩國國書,就不算作是成功建交了,他的工作也就算不上完成。

“尚書大人,您別急啊,現在咱們交流都困難,就是阿塔華巴國王想和咱們對話也對不了啊,抓緊時間讓小夥子們把語言學會了才行!”

黑娃覺得都到南美洲了,他最重要的目的地,還急躁個啥?

高懷瑜雖然不耐煩,但是很識時務:“咱們就二十人,就曼城裏能看到的士兵都數千,別小看人家的木棒和杜米刀,雙拳難敵四手!”

“嗯,伯爺和高總兵說的在理,不能隨意起爭執。看著這個印加帝國的人,倒是不難打交道。話說,其他的都還好,就是這裏人吃的糊糊,老夫實在吃不慣喲!”

黃尚書哪裏想得到,黑娃從第一餐吃到這糊糊,都快吃得淚流滿麵了:馬鈴薯啊,馬鈴薯,我終於找到你了。

黑娃忍下彭拜的思緒,費儘心思,想找的話頭,就這麽被黃尚書給送到了眼前,他用神秘的語氣對黃尚書說道:

“您老別想著習慣不習慣的問題,得想想,這些糊糊咱以前,可見都冇見過,更別提吃過了。我猜測,這肯定是本地纔有的特色,能做糊糊的,肯定是糧食作物。

這玩意好不好種,產量高不高,纔是關鍵!金銀珠寶說白了,冇糧的時候,能值幾個錢?這能當糧食吃的,咱都得帶回大夏去啊!”

高懷瑜越聽覺得越有道理,聽到最後還坐直了身體,目光灼灼的看著黑娃。

黃尚書愣愣的,他以為,他這大半年也算瞭解一些忠勤伯,可冇想到,忠勤伯居然比他想的還要有遠見。

“這,這,咱們大夏也能種?這裏離咱們大夏,何止十萬八千裏遠啊!”冇有種地經驗的黃尚書,也犯了難。

“咱們大夏土地那麽寬廣,總能找到適合種這些糧食的地兒,多種一種糧食,多一份保障,這蝗蟲,可給咱們造怕了!”

“伯爺,我替大夏的百姓謝謝您,咱們幾人,要麽想著交換國書的事兒,要麽想著這賺金銀的事兒。老夫覺得,您說的這個,比咱們思慮的都強!”

“這也就是我這餓過肚子的,每到一地兒,最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吃食了!”

“伯爺,我高懷瑜服氣的人不多,你算頭幾位。尚書大人,咱們以後聽伯爺指揮,不管伯爺覺得啥有用,咱們帶走就是了!”

其實真怪不得黃尚書他們嫌棄這些,煮得稀爛的馬鈴薯糊糊。

印加人喜歡把新鮮的馬鈴薯切塊後,在陶鍋裏用水煮得稀爛,最好是成糊糊狀。有些連鹽都不放,冇油冇鹽,對剛吃到這個食物的人來說,真算不得好吃。

陶砂鍋是他們煮糊糊的主要器具,陶器在印加帝國的燒製工藝非常成熟。

他們二十人現在住的住所,應該是在皇宮的勢力範圍,有些類似大夏的驛館了,一日兩餐都是有驛館的廚子提供的。

印加人每天吃兩頓正餐,一頓在清晨,另一頓在傍晚,都是在冇有桌子的地上坐著吃的。

對於普通平民,他們的飲食主要是素食,馬鈴薯等根莖類食物就是他們兩餐的生活所需。

肉食裏的羊駝、鴨子、豚鼠以及鹿等野味都非常珍貴,隻有招待貴客才能吃上。而大夏來的這群人,顯然被認為是貴客一列。

驛館的廚子,喜歡把待客的這些肉,用香料醃製後,放進石塊堆砌並燒熱的土灶裏,用草和土包覆土灶保溫,用餘溫把肉悶烤至熟。

黑娃也不喜歡馬鈴薯隻用糊糊的方式食用,他讓驛館的廚子在烤肉的時候,把洗乾淨後的馬鈴薯帶皮整個丟進去,他們要烤著吃。

烤熟的馬鈴薯無論是直接剝皮吃,還是蘸鹽吃,都有它本身綿密的口感和香味。大夥兒吃著吃著就習慣了,竟然覺得這馬鈴薯的味道還不錯。

在忠勤伯的洗腦下,大夥兒看著這拳頭大的馬鈴薯,想象著帶回去,一畝能長出多少斤來。

袁文傑他們身上的翻譯擔子更重了,每天都抓著驛館裏的人瘋狂的對話。

不久後,他們還見到了印加帝國的另一種主食,玉米!

區別於馬鈴薯糊糊,他們的慣常做法是:在玉米顆粒裏加水,拿到石磨上去輾,輾成微黃的玉米漿。

把玉米漿用大樹葉子包起來,放到小火上去烤,直到烤得香味四溢,再剝開樹葉,便是金燦燦的玉米餅了。

玉米不但能做成餅,磨成粉後也能煮成糊糊,比馬鈴薯的糊糊好吃。

這種有些甜味的食物,讓大夏朝所有人都喜歡,他們現在被忠勤伯打開了思路,吃到好吃的就想往大夏帶回去。

於是他們這二十人不再在城裏晃悠了,天天往人家艾柳(村莊)跑。

帝國艾柳的土地分為三種形式:一、“印加田”,收穫歸印加國王所有;二、“太陽田”,收穫歸祭司所有;三、“公社田”,收穫歸村成員所有。

他們這來的也正是好時候,秋季,印加人豐收的季節。

馬鈴薯當地人被稱為“豐收之神”,是一種被視為有靈性的食材,印加人對它的喜愛超越了甘薯、木薯等其它根莖類糧食。

豐收的糧食和其他貨物,很快就被儲存到倉庫中了。

這些倉庫在帝國各地建有數千個,排列整齊,建在靠近人口密集的中心、大莊園和路邊。

帝國的官員使用“曲布”,一種用繩索和繩結組成的記錄裝置,仔細記錄他們的庫存。

倉庫是單間的石頭建築,有圓形的,也有長方形的,建造方式非常統一。

而且他們還懂得,利用山頂的涼爽微風,來最大限度地延長易腐貨物的儲存時間。

還有排水渠、碎石地板和屋頂都有通風設施,以使內部儘可能地保持涼爽和乾燥。

馬鈴薯和玉米是帝國倉庫中,占比重最大的儲存食品。普通貨物可以存放兩年,凍乾食品甚至可以存放四年甚至更久。

新鮮馬鈴薯含水分足,很難長久存儲,印加人為此做出了濃縮凍乾馬鈴薯。

他們利用晝夜溫差,反覆踩踏馬鈴薯,析出大量水分,改變其質地,它們能在倉庫中存儲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。

凍乾馬鈴薯煮熟後,綿密緊緻,牙感豐富,還有穀物清香和微酸。

印加官員不但不阻止,大夏使團參觀帝國倉庫,還很是自豪的給他們展示,印加人倉庫的富足和這些倉庫建築的巧思。

其實阿塔華巴國王,對黃尚書他們贈送的禮物,不是那麽的無動於衷。不過,印加帝國經曆過幾輪外來入侵者的血洗,對陌生人的戒心很強。

他們本質上是一個不愛爭鬥的名族,喜愛農耕。

對於絲綢這種麵料,又輕薄又絲滑,阿塔華巴國王都恨不得,立馬做成衣裳穿上身。

有花紋的瓷器用來吃飯喝水,實在是又好用又好看。這比他們的銅器輕便太多了,彩色的陶器也比不上這種瓷器的美。

但是,最讓阿塔華巴國王喜愛的,還是有著蒼鷹和駿馬圖的宮廷刺繡屏風。

駿馬啊,他可聽說不但能拉車,騎上去走得也很快,他們馴化的大羊駝可冇有這麽大的力氣。

大羊駝是印加帝國唯一的交通工具,似鹿大小,高一米二左右,可馱物一百斤左右。是他們的主要載運工具,其肉可食,毛用於紡織。

而且這些刺繡手藝,也不是印加帝國的匠人能做出來的。他看了這麽多天,越看越喜歡,兩座屏風都搬進了他的寢殿,他最心愛的兒子索要了幾次他都冇捨得給。

繼續觀察了這群人半個月,等小子們終於能能磕磕巴巴的,同印加人交流的時候,阿塔華巴國王再次接見了忠勤伯、黃尚書與高總兵幾人。

在幾個二把刀翻譯下,印加帝國和這個東方來的大夏國,成為了友好邦交國,相互交換了蓋有皇帝與阿塔華巴國王印章的國書。

-